朱德華(b.1962)

朱德華《人工地景》系列其中五張作品在香港藝術館展出,2011年。

朱德華是一位來自香港的攝影藝術家,以拍攝人物肖像見稱,曾為眾多藝文界裡舉足輕重的人物拍攝肖像,包括電影導演王家衛、詩人北島、藝術家艾未未等等,藝術評論家一般以古典、簡約[1] 形容他的作品。他畢業於日本東京綜合寫真專門學校藝術攝影系,自1980年代開始藝術創作,早期他以正方形畫面拍攝黑白分明的人體。1993年,他開設自己的攝影工作室,同年獲亞洲文化協會 (美國洛克菲勒基金分會) 頒發愛克發基金青年攝影家獎。

朱德華的作品曾於德國、法國、瑞士、意大利、丹麥、美國、 俄羅斯、日本、中國、香港、 新西蘭等地展出。2015年被提名百達世界環保攝影獎。其作品獲俄羅斯莫斯科國立普希金造型藝術博物館、香港M+ 博物館、香港藝術館、香港文化博物館、廣東美術館、香港大學美術博物館、 深圳華.美術館、奧莎畫廊、利希慎基金會、德意志銀行、香港半島酒店、 台北文華東方酒店、 新世界發展有限公司、國泰航空公司等所收藏。

除了人物肖像以外,朱德華其實還有取景自然的照片,包括關注空氣污染的《天空》(2007年 - 現在)、以汶川地震為題的《廢墟都市》(2009年)、收集供應食用水的金屬輸水管的《時光隧道》(2018年)等,而在這次研究項目中,我們會集中討論藝術家從2004年至2016年間圍繞垃圾、人為建設等議題所拍攝而成的《人工地景》[2]。

《人工地景》是一系列探索人與自然的共存關係的攝影作品。整個系列沒有任何人像的出現,卻遍滿了人類介入自然的痕跡。「我們都說香港地少人多,在人與土地那麼親近的城市裡,我們如何改變著這裡的地貌呢?」朱德華在與研究團隊的訪談裡說。換句話說,藝術家於這系列裡把城市理解成生長地(habitat),並從這角度重看人與其生活空間的關係。跟他同代的攝影師均探討過不同的城市空間,譬如王禾璧以局部的視點拍攝荔園遊樂場、劉清平從遠距離拍攝馬路和高樓、蘇慶強以雙重曝光拍下植物和建築物的影像,而朱德華則以8 X 10相機捕捉香港的堆填區、建築廢料棄置用地等空間。「技術上來說,同樣收細光圈以後,8 X 10相機對於景深清晰度的效果比135相機的更好,讓畫面的前後景色都可以變得同樣清晰。當把照片放大成120cm X 150cm後,甚至會有超現實的感覺。」朱德華補充說。曾為他在香港大學美術博物館舉辦展覽的李筱怡寫:「對他這輯作品來說,有高解像度的菲林是非常重要;若大家要能真正觀賞這輯作品,就必須仔細閱讀映像中每一個細節。他不慍不燥地拍攝淤塞著垃圾的溝渠、鳥瞰的荒地,正好與新紀實攝影那種冷靜手法吻合。朱氏的映像是矛盾劃分的雜錄,他精確地把注意力集中在淤塞滿垃圾的溝渠倒影,一如風景攝影師靜心地集中於清澈池塘的倒影一樣。」[3]《人工地景》整個系列的作品近40張照片,這些照片都同時記錄了自然(山、水)和人造物(堆填區、礦場、賽馬場、公共屋邨等),照片從2004年至2016年間拍成。超過十年時間。其中一組作品,朱德華以中國曆法的一個循環作概念,用相機觀察柴灣一條公共屋邨在十二年前後的變化。把兩張照片放在一起的時候,就會看到邨裏的一棵樹在這曆法循環的成長,從五樓高生長到近九樓高,而房屋因翻新而從綠色變成白紫色。

朱德華《公共屋邨,香港》2004年/2016年

整個系列由這兩張《漂浮在貯水庫上的垃圾,香港》(2004年)開始。2004年,藝術家因工作到將軍澳墳場,卻看到裡面的儲水庫上面上漂浮著大量垃圾,他的第一個反應是覺得垃圾隨風在水上緩慢地移動,像一幅抽象畫。於是他以8 X 10相機拍下這個畫面:接近瘀黑的水上浮著不同透明的膠水樽、白色的發泡膠飯盒、黃色的紙包飲品盒等等,垃圾不規則地佈滿畫面。藝術家在同一個地方拍了兩張照片,呈現垃圾緩慢的移動,並拼合成雙聯畫(Diptych)。也是從這組照片開始,藝術家關注城市垃圾的問題,於是他開始資料搜集,尋找香港跟垃圾有關的空間。

朱德華《漂浮在貯水庫上的垃圾,香港》2004年。作品由香港藝術館、香港文化博物館收藏。

之後,他拍攝將軍澳堆填區。將軍澳共有三個堆填區,分別是將軍澳第一期堆填區(1978-1995)、將軍澳第二和三期堆填區(1988-1994)和新界東南堆填區(1993-)。前兩者已經修復,活化成康樂和休憩用地[4],而新界東南堆填區屬策略性堆填區,響應政府推出的廢物分流計劃,從2016年開始只接收建築廢物。藝術家於2004年拍攝作品,那時候堆填區[5]還未有進行垃圾分類。「拍攝堆填區很麻煩的,要經過很多申請。」藝術家分享說。所以他索性繞過申請,爬上了大赤沙(新界東南堆填區所在地)對面的山,從遠處拍堆填區的地貌。「那個時候堆填區裡的工作人員在山下大喊不要拍攝,但我根本不在堆填區範圍裡,所以也拿我沒有辦法。」朱德華回想說。兩張照片的天空特別藍,因為都是冬天的時候拍的。

這兩張照片的構圖正正表現了藝術家對「人工地景」整個系列的理解:畫面的上方是天然的景觀,包括藍天和山;下方的是人為介入,包括用垃圾堆起來的假山、車路等。天然景觀與人為介入互相交疊,8 X 10相機把兩者同時清晰的呈現在1.5米長的相紙上,形成一幅幅人工地景,並邀請觀眾以放大的目光觀看人類正如何改變著自己的生長地。

朱德華《堆填區,香港》2004年

朱德華《堆填區,香港》2004年。作品由香港藝術館、香港文化博物館、廣東美術館、利希慎基金會收藏。

朱德華《堆填區,香港》2004年

除了堆填區裡的垃圾,朱德華也關心市區裡的垃圾,所以他到了位於柴灣的港島東廢物轉運站拍攝。廢物轉運站收集市區廢物並進行壓縮,然後裝入特製的貨櫃內運往堆填區處置。藝術家的工作室位於柴灣,他發現原來自己每天工作的地方就有一個廢物轉運站,於是以相機尋找垃圾處理的過程。他從工作室以鳥瞰的角度拍攝裝滿垃圾的貨櫃,一輛一輛每天從柴灣運到將軍澳。然後他直接走到轉運站以近鏡拍攝廢紙和膠樽。在這四張照片裡,藝術家以菲林同時捕捉天然和人工的景觀。在《垃圾轉運站,⾹港》(2004年),藝術家刻意把人為的垃圾堆和背後來自天然的山脊放在同一畫面裡。另外有三張把垃圾放大的照片,是整個系列裡少數以放大觀看垃圾的角度。

朱德華《垃圾轉運站,香港》2005年。作品由香港藝術館收藏。

朱德華《廢物處理站,香港》2004年。作品由香港藝術館、香港大學美術博物館收藏。

朱德華《廢紙,香港》2004年。

朱德華《回收垃圾,香港》2004年。

朱德華《廢紙膠樽,香港》2004年。

在眾多垃圾分類中,建築廢物尤其困難去處理。建築廢物指因建築工程而產生的任何物質,工地平整、掘土、樓宇建築、裝修、翻新、拆卸及道路等工程都會產生剩餘物料。本港九成以上的建築廢物是惰性物料,即一般所說的公眾填料,而當下的難題是香港當前的填土區和堆填區不足,消化不了這些建築廢物[6]。今天,建築廢物是公眾所關心的問題,特別是土地正義聯盟於2016年揭發泥頭山問題以後[7]。 但是在2004年,建築廢物還不是公眾特別關心的議題,在慧科電子剪報(WiseNews)裡搜索2004香港有關建築廢物的報導[8],全年只有約100篇跟建築廢物的報導,當中近半跟紅灣半島有關,大多是從地產業的角度看。如果把搜尋範圍收窄至「元朗、建築廢物」,甚至只能找到一篇報導[9]。而朱德華早在2004年已經在元朗發現有關非法傾倒建築廢料的問題,並以相機記錄下來。2008年,盈科大衍地產於數碼港海邊興建貝沙灣示範單位,使用僅一年多後便拆卸。當時媒體的報導寥寥可數[10],而朱德華亦到了數碼港,以與堆填區照片相近的構圖(上方天然景觀、下方的人為介入)拍下示範單位被用完即棄的景觀。

朱德華《建築廢物,香港》2004年。作品由香港藝術館、香港文化博物館收藏。

朱德華《示範單位⼯地(拆卸),香港》2008年。

近年開始有不少跟垃圾議題相關的藝術計劃。跟北京的垃圾圍城對比,朱德華的目的並不是要以視覺上的震撼換取公眾的關注;跟TRES 2018年在香港的無所不在的廢棄物攝影項目[11]對比,朱德華也沒有說要通過照片進行社會學的探討。藝評人麥安寫這組作品「不是採用紀實的拍攝手法,繪形繪聲地張羅陳述,而是作者以一貫平靜的觀察,以鏡頭進行個人內心的探察。」[12] 她的觀察正正呼應了藝術家自己的陳訴:「要在照片中尋找事實真相(包括新聞攝影) ,是太過一廂情願了。」[13]。所以他的攝影作品多強調畫面的基本元素,如光影、線條,包括在這以地貌為題材的《人工地景》,藝術家同樣關心處理細節的美學考慮,保持一貫的簡約風格。田邁修教授 (Matthew Turner) 對這系列作品的註腳是這樣的:「在這輯展示城市近期發展的觀景裡,他暫棄霸道天空剪影線的垂直動向,採納臥向流動的景物;有開山挖泥,有一船一船載廢土往海岸填塞等主題。朱德華的作品並沒有單純地作道德批判;這些影像細緻地描寫環境開發的過程,美得可登於採礦公司的年報上多於用作地球之友的宣傳控訴照片。」[14]

連結
朱德華個人網站:http://almondchu.com/wordpress/

© 除了特別註明外,所有照片版權均屬朱德華所擁有


[1] 飯沢耕太郎 《人物身上散發的「氣」──朱德華的人像照》, https://bit.ly/3xDfDVG
[2] 其中五張為香港藝術館所收藏(ref. AC2006.0097),詳情可參閱《香港藝術雙年展2005》,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出版
[3] p.9, 《香港觀記:朱德華、劉清平、王希慎、王禾璧攝影作品》2005,香港大學美術博物館
[4] https://www.epd.gov.hk/epd/tc_chi/environmentinhk/waste/prob_solutions/landfill/about_introduction.html
[5] https://www.epd.gov.hk/epd/tc_chi/environmentinhk/waste/prob_solutions/msw_strategic.html
[6] 欲了解更多,可參閱環境保護署: https://www.epd.gov.hk/epd/misc/cdm/b5_introduction.htm
[7]《嚴懲倒泥地主 政府放生可恥:「以泥還泥」行動聲明》,土地正義聯盟,2016年3月20日,https://bit.ly/3rDmudY
[8] 關鍵詞:建築廢物,時間:2004/01/01 – 2004/12/31
[9] 議員憂亂倒廢物更嚴重, 大公報,A12,2004/04/15
[10] 在慧科電子剪報裡尋找「貝沙灣示範單位」,整個2004年的時間範圍內只找到一篇「貝沙灣示範單位起完又拆被轟浪費」(明報,A34,2008/04/30)
[11] WMA 委託計劃2018年得主 – TRES:〈無所不在的廢棄物〉是一個持續探索的過程,追溯我們生活中生產出來各式各樣的廢棄物。TRES始於對拾荒的迷戀,漫遊香港的公共空間、沙灘及垃圾收集站,收集廢棄物,仔細研究它們的符號及標籤;更首次把過程輯錄成書,探索廢棄物與公共空間的多重關係,由藝術角度梳理社會政治狀況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fD70LPeKZHk
[12]麥安《從朱德華《人工地景》攝影系列看香港房屋現况》, https://bit.ly/381tdam
[13] 沈褘《與朱德華對談》, https://bit.ly/3vlPqIc
[14] p.5, 《香港觀記:朱德華、劉清平、王希慎、王禾璧攝影作品》2005,在香港大學美術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