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008年,陈友桐将空气中黄曲霉菌的孢子提取出来放入培养皿,用无菌纯水稀释后接种在干花上,希望观察菌落充分生长之后的效果。黄曲霉菌的孢子颜色由它所获得的营养物决定。例如,大米富含淀粉,长出的黄曲霉菌就是黄色的;陈友桐调配的是马铃薯葡萄糖琼脂营养基,长出的黄曲霉菌落为绿色。在一天半的时间里,附着在干花上的霉菌颜色由黄绿逐渐变为翠绿、深绿、灰绿,完成了它们的生命周期。空气中大量存在的黄曲霉和炭黑曲霉是陈友桐经常使用的两种霉菌。它们繁殖力强、比空气中其他霉菌更善于抢夺营养之外,视觉效果也更直接,“它们的菌丝强壮,有线条感。相比之下毛霉的菌丝细柔,不易成型。” |
《有秩序的空间》
延时摄影 | 营养液、微生物 | 1′22″ | 拍摄时长:约一个月 | 2014
自人类一脚跃入现代性的城池起,“人”便从整个世界图景中一个普通的、甚至是微不足道的因素,演变成为整个世界图景的基础和中心。正如海德格尔所指出的:“西方历史现在已经进入我们所谓现代这个时代的完成过程中。这个时代是由下面这样一个事实来规定的: 人成为存在者的尺度和中心。”在如此的现代性中,人类鲜少关心除以“人”为主体之外的事物,除却在一次次的自然灾害来临后被激发的短暂反思。
陈友桐对于微生物的探索与思考源自2003年的非典疫情爆发。他将“微生物”这样特殊的介质作为他的创作材料,相较于传统绘画雕塑材料,这无疑是极大的挑战。“微生物”是活跃、好斗且高效的自由交易者、博弈者,正如我们今天看到冠状病毒作为全球化产物渗透在每个角落。它以微小加入到一种宏大的进程当中,这种力量机制从中显现出来的时候,甚至,文化也瓦解了。
在陈友桐的创作早期,他痴迷于微观世界的力量与奇异性,他向全国的微生物菌种库征集了20种产抗生素的菌种进行培养和创作。随着对微生物的深入探究及针对菌种抗药性与耐药性表现的观测,他发现微生物生长时的相互抑制关系,它们在微观世界中以繁衍、搏杀、死亡与重生而存在。
随着对微生物的探究关系逐渐深入,2008年陈友桐迎来了他创作阶段性的转折。对微生物的观察与博弈成为一种共生的关系。微生物本身的生命状态开始在他的作品中凸显,微生物所呈现出的美与它们之间的繁衍、搏杀形成一种微妙又强烈的对立关系,在展览中,他结合展期培育、呈现微生物的生命动态。陈友桐将这个阶段的自己定位为场域、关系的构造者。
在2003年至2017年近十年间,陈友桐几乎将所有精力都投入于对微生物的探究和相关创作的探索中。他甚至在工作室搭建了专业的实验室设备,在创作过程中,作品的存放成为他需要面临的又一巨大挑战。他提到:“中科院的微生物老师说,他们只研究怎么样让微生物活得更久,没想过如何长期保存微生物的样态和色彩。”经过多年的试验,陈友桐使用恒温风干、菌丝硬化、胶注塑化的方法成功的保存了微生物弱小的菌体与颜色(参见作品《圈》)。
然而相较于“封存”,陈友桐在创作中更偏向于“放养”他的创作媒介,微生物如何在微观世界“造势”, 如何呈现微生物自然的生命过程,以及它们在变化进程中所产出的时间概念是他创作的初衷和导向。陈友桐如游戏者一般,通过对微观世界的布局、种植、搏杀、共生、激发的关系来构建他的艺术语言。正如他提到,“我觉得艺术家很需要提高科学知识、才能与现实有效相处,持续的保持独立思考,拥有自己独特的创作方法和语言,而不仅仅以艺术家的身份使得作品生效。”诚如海德格尔对人类中心主义观点的跳脱与反对,陈友桐用游戏者的身份探索着微观世界中的种种可能,也开拓着人类中心主义之外的新自由,这也恰如其分的表明着他于人与自然、微生物之间的关系立场。
![]() |
![]() |
《繁殖》 行为 | 广州街头 | 2004 |
![]() |
![]() |
《繁殖》 现场活性装置 | 马铃薯琼脂营养基、空气中的微生物 | 2005年11月17日至28日 |
随着艺术家对于微生物研究的逐渐深入以及实验室设备的更新,2007年他开始分离微生物,把现实中杂乱无章的微生物进行独个隔离与管制,创作也开始转向对生命体的形态管理与秩序调控,创作的视觉形态因此变得更为有秩序。自此,艺术家开始大量收集、购买、保存微生物。
![]() |
《隔离》(局部) 现场活性装置 | 营养液、微生物 | 60 x 60 cm | 2008 年9月28日至10月18日 |
![]() |
《隔离》(局部) 现场活性装置 | 营养液、微生物 | 60 x 60 cm | 2008 年9月28日至10月18日 |
![]() |
《隔离》(局部) 现场活性装置 | 营养液、微生物 | 60 x 60 cm | 2008 年9月28日至10月18日 |
![]() |
《隔离》(局部) 现场活性装置 | 营养液、微生物 | 60 x 60 cm | 2008 年9月28日至10月18日 |
![]() |
《隔离》(局部) 现场活性装置 | 营养液、微生物 | 60 x 60 cm | 2008 年9月28日至10月18日 |
![]() |
陈友桐在北京的工作室中给营养液配比。人生存的环境中存在大量微生物,在免疫力正常的情况下人并不会因此生病。同时,人体也需要各种微生物的相互作用来保持平衡,因此在一般情况下并不需要做特别的保护措施。与受到微生物影响相比,陈友桐更担心身体对作品中微生物的影响。陈友桐使用的营养基比一般实验室所用的直径大得多,在转移孢子的过程中失败率也会增大。实验中所有操作必须要一次性完成,动作越少,污染越少。创作时,艺术家需要一气呵成,作品体积大的话需要早上开始做无菌操作准备,中途不进食直至深夜。 |
![]() |
陈友桐在工作室为微生物转接营养基。他获得微生物的来源是北京的中国普通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中心及广州微生物研究所等相关机构。陈友桐也会在自己生活的空间和身体上提出微生物进行创作。 |
在《有秩序的空间》系列创作中,艺术家将不同种类的微生物进行并置。不同的微生物在生长的过程中争夺营养、互相抑制,在这个过程中形成各种图案。
![]() |
《有秩序的空间》 现场活性装置 | 营养液、微生物 | 60 x 60 x 2 cm | 2013 |
![]() |
《有秩序的空间》(局部) 现场活性装置 | 营养液、微生物 | 60 x 60 x 2 cm | 2013 |
![]() |
《有秩序的空间》 现场活性装置 | 营养液、微生物 | 60 x 60 x 2 cm | 2010 |
![]() |
《有秩序的空间》(生长过程) 现场活性装置 | 营养液、微生物 | 60 x 60 x 2 cm | 2010 |
![]() |
《有秩序的空间》(生长过程) 现场活性装置 | 营养液、微生物 | 60 x 60 x 2 cm | 2010 |
![]() |
《有秩序的空间》(局部) 现场活性装置 | 营养液、微生物 | 60 x 60 x 2 cm | 2008年至今 |
《有秩序的空间》
延时摄影 | 营养液、微生物 | 1′ | 拍摄时长:约一星期 | 2012
《有秩序的空间》
延时摄影 | 营养液、微生物 | 45′′ | 拍摄时长:约一星期 | 2012
![]() |
《有秩序的空间》 现场活性装置 | 营养液、微生物 | 60 x 60 x 2 cm | 2013 |
![]() |
《有秩序的空间》 现场活性装置 | 营养液、微生物 | 60 x 60 x 2 cm | 2013 |
![]() |
《有秩序的空间》 现场活性装置 | 营养液、微生物 | 60 x 60 x 2 cm | 2013 |
![]() |
《有秩序的空间》 现场活性装置 | 营养液、微生物 | 60 x 60 x 2 cm | 2013 |
![]() |
《有秩序的空间》 现场活性装置 | 营养液、微生物 | 60 x 60 x 2 cm | 2008 |
![]() |
《秩序·生命》 现场活性装置 | 营养体、微生物、汉白玉石 | 15 x 15 x 15 cm | 2014 |
看似稳定、有秩序的一个个空间内不断发生着变化和冲突;面貌相似的单元之间其实包含诸多差异性,也常常出现“意外”的形状,表现出微生物生长的偶然性和生命自组织的多元样态。
![]() |
《水位》 现场活性装置 | 水、微生物、营养体 | 60 x 60 x 60 cm | 2009 |
![]() |
《水位》 现场活性装置 | 水、微生物、营养体 | 60 x 60 x 60 cm | 2009 |
![]() |
《水位》 现场活性装置 | 水、微生物、营养体 | 60 x 60 x 60 cm | 2009 |
![]() |
《水位》 现场活性装置 | 水、微生物、营养体 | 60 x 60 x 60 cm | 2009 |
装置《水位》的创作过程为:将玻璃盒注入水,水位线控制在玻璃盒中间位置,然后将四棱锥形的微生物营养体放入水中。营养体的上半部分(初始水位线以上的部分)采用的是人工接种,生长单一的菌种,空气中的微生物无法在水面之上生长。营养体的下半部分(初始水位线以下的部分)没有人工接种,水里的微生物可以在上面自然生长。随着水汽蒸发、水位下降,营养体下半部分开始与空气中的微生物、上半部分的微生物发生反应,营养体的分界线不再那么清晰,直到水分全部蒸发。
![]() |
《水位》 现场活性装置 | 水、微生物、营养体 | 60 x 60 x 60 cm | 2012 |
![]() |
《水位》(方案图) |
![]() |
《水位》(方案图) |
枯死的树木会通过微生物的分解回归自然。绿色木霉菌是喜爱吃树木尸体的微生物之一,它在分解树木时会分泌绿色素。在展厅中,艺术家将收集来的枯死的树枝插在土中,再将绿色木霉菌刷在树枝上。为了保证湿度以利于微生物繁殖,艺术家在树枝上盖了一层塑料膜。刚开始菌落的颜色为白色,随着时间推移,树枝逐渐变绿,到了第三天就完全被绿色覆盖了,好像又活过来一般。
![]() |
《植》 现场活性装置 | 微生物、土壤、枯树枝、塑料薄膜 | 2010 |
![]() |
《植》 现场活性装置 | 微生物、土壤、枯树枝、塑料薄膜 | 2010 |
![]() |
《植》 现场活性装置 | 微生物、土壤、枯树枝、塑料薄膜 | 2010 |
艺术家将植物、肉、土、石头等物质分别粉碎,调入配置好的抗菌药水,凝结成小堆,与平台上的微生物放置一起。在抑菌药水的作用下,平台上产生透明的抑菌圈。不同物质的空白域相互融合,透出下面尺子的码数,显示各种物质与微生物的实时距离。各类有机体、无机体的抗菌性与微生物的耐药性决定了距离的大小、存在和消失,它们处于时刻的运动变化之中。
![]() |
《物距》 现场活性装置 | 微生物、抗菌药物、植物、肉等 | 40 x 200 cm | 2012 |
![]() |
《物距》 现场活性装置 | 微生物、抗菌药物、植物、肉等 | 40 x 200 cm | 2012 |
![]() |
《物距》 现场活性装置 | 微生物、抗菌药物、尺、生物器皿、植物、肉等 | 40 x 200 cm | 2011 |
![]() |
《物距》草图 |
![]() |
《物距》草图 |
《过程的墨》使用的是炭黑曲酶。艺术家先将不同物品分别粉碎加工形成不同材料的营养体锥,然后刷上炭黑曲霉,放在纸面上。炭黑曲霉在营养体上刚长出来是白色,慢慢变黑。由于各堆的材质不同,微生物扩散生长的速度和效果各异,在纸面上留下不同的“墨迹”。
![]() |
将不同物品分别粉碎加工形成一个个营养体锥 |
![]() |
《过程的墨》(第一天) 现场活性装置 | 能分泌炭黑色素的霉菌、各种物品粉碎加工的营养体、白纸 | 2012 |
![]() |
《过程的墨》(第二天) 现场活性装置 | 能分泌炭黑色素的霉菌、各种物品粉碎加工的营养体、白纸 | 2012 |
![]() |
《过程的墨》(第三天) 现场活性装置 | 能分泌炭黑色素的霉菌、各种物品粉碎加工的营养体、白纸 | 2012 |
![]() |
《过程的墨》(第五天) 现场活性装置 | 能分泌炭黑色素的霉菌、各种物品粉碎加工的营养体、白纸 | 2012 |
《圈》的形式简单,以微生物生命的常见形状——圆,表现微生物个体的特点及个体与个体之间的相互抵制与共生的关系。
![]() |
《圈》 炭黑曲霉、鲜橙曲霉、红曲霉、抗菌素、营养体、玻璃 | 100 x 100 cm | 2015 |
![]() |
《圈》(局部) 炭黑曲霉、鲜橙曲霉、红曲霉、抗菌素、营养体、玻璃 | 100 x 100 cm | 2015 |
![]() |
《圈》(局部) 炭黑曲霉、鲜橙曲霉、红曲霉、抗菌素、营养体、玻璃 | 100 x 100 cm | 2015 |
![]() |
《圈》(局部) 炭黑曲霉、鲜橙曲霉、红曲霉、抗菌素、营养体、玻璃 | 100 x 100 cm | 2015 |
作品中整片的黑色来自黑色菌,红色线和它一起在同一营养体表面。中间的两条红线携带比黑色菌更黑的炭黑色菌,被它不断侵蚀。炭黑色菌与黑色菌相互遏制,自然产生规整的边界。同时,炭黑色菌一边腐化红线,一边向黑色菌扩散。
两边的红线携带抗菌素,它们的色彩保持鲜丽,与黑色菌裂出一道不规则的空白区域。空白区域的形状和大小由抗菌素的药效和黑色菌的耐药性决定,处于运动变化之中。从微生物开始在营养液中生长到形成下图的样子用了两天时间。
![]() |
《组织》 现场活性装置| 黑色菌、炭黑色菌、抗菌素、红麻绳、营养体 | 150 x 50 cm | 2015 |
![]() |
《组织》 现场活性装置| 黑色菌、炭黑色菌、抗菌素、红麻绳、营养体 | 150 x 50 cm | 2015 |
![]() |
《组织》 现场活性装置| 黑色菌、炭黑色菌、抗菌素、红麻绳、营养体 | 150 x 50 cm | 2015 |
![]() |
《组织》 现场活性装置| 黑色菌、炭黑色菌、抗菌素、红麻绳、营养体 | 150 x 50 cm | 2015 |
黑色菌和红线同在营养体上,红线上浸满炭黑色菌并不断被其侵蚀,炭黑色菌与黑色菌相互抑制而形成规整的空白区隔空间。同时,抗生素通过8个针头被注射到营养体上,形成圆形的空白区域,与黑色菌形成一个相对平衡的状态。在圆形空白区域内的红绳免受炭黑色菌的侵蚀。
![]() |
《敏感》(局部) 现场活性装置| 黑色菌、炭黑色菌、红麻绳、抗菌素、不锈钢针头、营养体 | 100 x 100 cm | 2015 |
![]() |
《敏感》(局部) 现场活性装置| 黑色菌、炭黑色菌、红麻绳、抗菌素、不锈钢针头、营养体 | 100 x 100 cm | 2015 |
《敏感》(搭配视频)
视频 | 炭黑色菌、抗菌素、土豆、营养体 | 27″ | 2015
(文字基于项目组与陈友桐的对话写成。所有图片、视频由艺术家提供,版权归艺术家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