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與風景的距離

黃進曦(b.1986)

《八仙嶺》(從春風亭到到獅子亭),黃進曦,油彩布本,180 X 300 cm,2018年,香港藝術館藏品

黃進曦生於1986年香港,2008年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文學士),主修藝術。自大學畢業後,黃進曦一直專注繪畫風景畫,採用各種方法深邃地探索人與自然的距離與關係。在短短幾年間,從早期追隨十九世紀英國風景畫家John Constable與Yorkshire Dales現代風景畫家David Hockney的筆觸,到淬煉出別樹一幟的獨特畫風,巧妙自若地遊走於寫實派與印象派混合風格之間。

自2007年起,黃進曦曾舉辦多次個人展覽,包括「視乎距離」(2011)、「退步自然」(2014)、「山語」(2015)、「眈天望地」(2018)、「孤高的旅程」(2021)等。 他的作品曾於台北、澳門、雅加達等地展出,亦獲香港藝術館及收藏家收藏。2020年Fine Art Asia聯乘Art Basel活動中,黃進曦的作品被搶購一空。

黃進曦是極為多產的藝術家,其風景畫風於十年間經歷過多次轉換。本次研究挑選了他由2009年至2021年創作的部分作品,讓我們一起細看他的蛻變歷程。

早期:摸索階段 風景X虛擬

追溯黃進曦在大學時期的作品,二次創作漫威作品、以標語發表宣言...絲毫未見幽靜風景元素。直至大學畢業,他始走上風景畫創作旅程,先耗上三年時間漫遊於電腦遊戲世界,看著遊戲裏的風景寫生。此電腦遊戲寫生系列畫作分別在2009年的「臥遊」聯展和「斗室」聯展中展出,兩個展覽均由獨立策展人梁展峰籌劃。

《在鳥居中》,黃進曦,塑膠彩畫布,90 x 135cm,2009年
黃進曦指此鳥居畫作是電腦遊戲寫生系列中的第一幅成品。畫面左下角是電腦遊戲常見的示意方位地圖。

在與本研究團隊訪談中,黃進曦闡述,在中大藝術系濃厚的學術與知識氛圍之下,學生的藝術創作都傾向概念化:講究理論基礎、輔以創作意念支持。「大學時期沒有人夠膽(有勇氣)做風景畫,即使喜歡。因為交功課時需要為作品解釋一番和說明概念。畢業後無需要被批判,所以就決定畫自己一直想畫的風景。」他連忙補充,自己並非批評大學的學習模式,與之相反,是一直慶幸自己曾經接受概念藝術的訓練,「大學時我受陳育強教授影響很多,哪怕我現在沒有再做很多概念性的創作,但原因是我知道自己不是喜歡這種方式(approach)的創作,但至少我感受過,那件事的影響是一直到現在,即便是我現在在思考作品的時候。」

黃進曦坦言,在畢業之初,他仍然以概念藝術模式思考創作方向,因而催生出電腦遊戲寫生系列,「當時想嘗試將當代框架或語言帶進風景畫的意念」。但黃進曦在後來的展覽「視乎距離」(2011)場刊中,提到以虛擬遊戲畫面作畫並非他心之所在:「在『虛擬遊戲風景』系列中,所有我所畫的影像都來自電腦遊戲,構圖和用色都是被動的,而這些作品似乎並沒有貼近我的內心。」[1]

在迷惘與探索的過程中,黃進曦曾經創作過看似與自己風格大相逕庭的作品,例如《沒有人說過你的作品似周俊輝的電影畫嗎?》(2010)。在2011年個人展覽「有人屈機:一個回應周俊輝作品的展覽」中展出,以三幅玩味而帶點自嘲的畫作為自己位於火炭的工作室作開幕。

《沒有人說過你的作品似周俊輝的電影畫嗎?》,黃進曦,2010年

過渡:初嘗戶外寫生 受制於刻板印象

生命的轉變有時會在不經意間悄然降臨。2011年黃進曦踏著單車到馬鞍山碼頭進行人生第一次戶外寫生。靜靜的坐在海邊、拿著畫具專注地描繪對岸大山,那時候他甚至不知道那座就是香港知名的八仙嶺。沒料到就是因著這一次體驗,令他愛上了戶外寫生,而從那天起的往後十年,他持續不懈地走遍全港各處山頭郊野作畫,正式確立了他想要的創作方向。

《英國約克樹1》,黃進曦,油彩布本,92 x 129 cm,2011年

那一年,他走過蒙上濃霧的下白泥與淡綠山脈層疊的城門水塘群山,甚至他不惜遠走英國,尋找當地風景畫家David Hockney筆下的約克郡(Yorkshire)風光。而他當時更不止步於戶外寫生而已,而是在寫生之後,回到工作室為畫作拍照,再利用投影機投射照片,再畫出成品,創作出一幅幅「起格」的風景油畫。

這些風景畫在2014年個展「退步自然」中展出。展覽場刊透露,作品是想探討人和自然、人和科技的距離,黃進曦自白:「科技可以縮短人和自然的距離,但都產生了自然和我們之間的疏離...當我在繪畫主體時我感覺到與此地方靠近,但在使用像素化方式繪製作品時,我又感覺到遙遠。」[1]

展覽方Galerie Ora-Ora(方由美術)創辦人徐錦熹以「我見過最有組織的年輕藝術家」[2]來形容這位當時只有28歲的新晉畫家,表明對黃進曦既有想法又有充分準備的展覽計劃書留下了深刻印象,她更在場刊中為黃進曦的藝術家特質,寫下了準確獨到的註解:「黃進曦以其成熟、清晰和專注而見稱」[2]。

在與研究團隊的訪談中,黃進曦坦言這種像素化的風景畫仍未能擺脫固有風景畫框架。當研究員讚嘆畫作《英國約克樹》樹影搖曳、氣氛壯麗悽美,甚至帶有一絲日本動畫大師宮崎駿感覺時,黃進曦苦笑,那時候的自己正是受制於「典型」風景畫的刻板印象,令早期的畫風近似傳統英國風景畫。「最早期寫生時,我當時有一個對於風景很具體(concrete)的前設:所有東西都要好自然。所以寫生時會刻意找尋一些完全見不到任何建築物,連爛屋都沒有的角度。」

人類遊走畫中 探索人與自然關係

不久,黃進曦慢慢放開了這種刻板框架,容許自己記錄不止一個面向的風景。「現在反而比較想多見郊外和城市之間的交接位置,對我來說其實是最有趣。即是無論城市人去到郊外也好,又或是所謂郊外,其實裏面有好多人走出來的山路、或者在山上見到所有人工的物件,所有這些,不是絕對的大自然。我現在比較關心的是城市人在一個風景入面會有怎樣的行為,或和大自然的互動。」

在他的作品中,漸漸地出現人類的足跡、小人兒游走在各張畫作當中,有時黃進曦的身影亦置身畫中。

《過客》,黃進曦,油彩布本,210 x 210 cm,2012年

《窗外的相思樹》,黃進曦,塑膠彩畫布(兩張一組),150 x 150 cm,2014年

珍視小孩畫畫的率真 退步其實有益

在2014年「退步自然」個展中[3],黃進曦逐步實現他渴望追求的風景畫風格。2013年起他花了一年時間在每個周末登山寫生,記下大自然每日上演的美麗奇蹟,從涼風忽爾吹過大東山山頭芒草發出沙沙乾燥聲、橙黃落日緩緩消逝於下白泥地平線。亦細緻觀察人類與自然互動,猶如畫下登山客在大東山21間爛頭營石屋上時而讀書、時而運動、時而打機的悠閒時光。黃進曦解釋:「我比較好奇是當年傳教士因為想在那裡退修,而在大東山上建造21間小屋,我覺得他們一定會選擇一些風景比較優美的地方進行退修。所以我很好奇每一間小屋周圍的風景是怎樣的,於是想做一個系列,畫下所有小屋,總共21張。」

有時以油彩繪畫,有時則以塑膠彩與水彩顏料,隨心作畫。沒刻意追求絕對比例,亦不必跟從近大遠小「繪畫鐵則」,而是將所有應當看見的人事物同步展現於一畫,成就虛實交融的獨有畫風。

恰如黃進曦在2015年曾經寫過的一篇短篇文章《帶本小畫簿出街》[4],文中寫道自己小時候和父母到茶樓飲茶時,除了點心,最期待的就是可以拿起畫簿和畫筆塗鴉,「很多人以為畫畫是要先講究技巧,其實不然,對於小朋友來說,畫畫是一種本能,只是成長令人漸漸失去了孩童時該有的直覺和本能,變得『成熟』、『有邏輯』,我們視為進步。所以畢加索(Pablo Picasso)曾說他藝術上的追求就是要學小朋友畫畫的率真,退步其實甚有益處。 」令研究員想起展覽名稱「退步自然」,正是意在提醒觀展者,在不斷向前、奮力衝刺的都市生活中,亦不忘時時回頭走、回歸自然,有時候往往見到更廣闊的天空。

《The Mudflat for Sunset》,黃進曦,油彩布本,90 x 120cm,2013年

《There’s No Signal Here (Pipe Store Room)》,黃進曦,塑膠彩畫布,17.6 x 26.5cm,2014年

《石壁》,黃進曦,水彩紙本,18.5 x 18.5cm,2013年

每一日持久地繪畫

黃進曦的風景畫不全然是大幅畫布畫作,亦有不少較為小巧的淡雅小品,例如2015年在灣仔富德樓生活雜貨店貘記進行的「見山」展覽,展出黃進曦繪畫的一百座山,一天一幅,為每一座小山創作一個故事。黃進曦在展覽介紹[5]寫道,開展畫山系列原是因為他在教導畫畫班時,要求學生每人設計一個原創角色,然後每日在instagram上上載為這一角色所畫的小畫,像寫日記般。基於鼓勵和陪跑,他自己亦參與其中,沒想到一開始繪畫就停不了想像,自己也因而在instagram開設帳號「Mountain_everyday」分享小山畫作。

在巴掌大小的畫薄中,每一座山都各有形態和故事,005:pushing up the rock,人兒如希臘神話西西弗斯將巨石推上山;008:Island on the mountain,山頂上有一個小島。完成了100幅畫,他再繼續畫下去,101: Dream of a mountain,他夢見了山;123:迷山,山變了迷宮...。畫中幻想無遠弗屆,但共同特質是有著筆觸輕柔的寧靜感,總令研究員不期然聯想起豐子愷的小漫畫。

《Mountains 01, from red to blue》,黃進曦,2014年

《Mountains 101, 夢山》,黃進曦,2015年

《Mountains 198: 華山》,黃進曦,2016年

而2017年,黃進曦開展了另一個企劃,畫下365日的天空,陰或晴光與暗。靈感源於英國風景畫大師John Constable在1821至1822年進行的Cloud Study系列,以畫雲來研究天空的光影色彩可能性。黃進曦的365幅天空小畫被鑲在畫框中,於2018年「眈天望地」展覽中展出。

《眈天》(部分),黃進曦,2017-2018年

高飽和山色成標誌

「眈天望地」同時展出了多幅黃進曦的大型山景畫作,如九聯畫《龍脊》,以高飽和度的鮮艷顏色刻劃龍脊複雜起伏的山巒,鬱蔥樹影後方是碧海藍天,九幅畫記錄他整個登山旅途,從烈日走到夕陽,以公路起步亦以公路作結。

另一幅使人驚艷的作品是二聯畫《八仙嶺》(從春風亭到到獅子亭),以鮮艷翠綠繪畫明媚山色,運用婉蜒山徑作為視點,壓縮連綿數公里的八大山峰於一畫,細看可見路人、汽車、路牌、休憩亭等細膩描繪。景觀不全然合乎比例,卻又極為像真與立體,令觀者無不驚嘆於虛實並存之間。此畫獲香港藝術館收藏。

而這種獨一無二的高飽和色澤風景畫亦成為了黃進曦的標誌.黃進曦早前被生活雜誌Tatler挑選為「2021亞洲最具影響力人士-文化領域百大名單」[7],名單簡介這樣敘述黃進曦:「由於其過度飽和的色澤和奇妙的VR質感,他的作品總給人一種『錯位感』」。

《龍脊(從土地灣至大浪灣)》(九聯屏作品),黃進曦,油彩布本,150 x 900 cm,2018年

藝術家不能抽離社會現實

2019年香港爆發反對逃犯修訂草案運動,社會氣氛緊繃,示威者與警察在街頭劍拔弩張,黃進曦曾在訪問中[8]坦言,自己亦不斷質疑自己如何能在此時此地繼續繪畫這一類「稱為美麗的、大自然的美麗、的畫、的態度呢?」因此,他暫時捨棄了這種繪畫模式,選擇在社會運動期間以iPad繪畫了呼應當下的漫畫,「令自己好像好過些,當時是這樣」。

「不要輸給風,不要輸給雨」(宮澤賢治),黃進曦,ipad painting, 2019年

《Good old days》,黃進曦,塑膠彩畫布,30 x 40 cm,2020年

《Goodnight with a lake of stars》,黃進曦,ipad painting, 2020年

踏入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殺全球一個措手不及,香港亦實施各種防疫限聚措施,呼籲市民留在家中,避免出外。於是黃進曦開展了三個計劃,同樣只需要安坐家中就能繪畫,包括將家中模型或物件放置在不同書中/畫中/場景中畫畫,組成展覽「斗室物遊」(2021);想像出一百座孤島,描繪疫下孤獨狀態的展覽「斗室島聚」(2021);以及利用Google Earth遊歷世界各地、虛擬寫生的展覽「孤高的旅程」(2021)。

《The star ferry in a wave》,黃進曦,2021年(展於「斗室物遊」)

《Island 020: Balanced》,黃進曦,2021年(展於「斗室島聚」)

《秋名山》,黃進曦,塑膠彩畫布,150 x 120 cm,2021年

《富士山》(五聯屏作品),黃進曦,塑膠彩畫布,150x900cm,2021年

走著走著,又像回到了起點,對著電腦畫面繪畫,但不同的是他已經找到自己的繪畫方向,亦有了一班知音人。而走遍了香港的大大小小山頭,他最喜歡的山仍然是第一次寫生時遇上的八仙嶺,在和研究團隊訪談時他發自內心讚歎:「八仙嶺的外觀真的好特別。」在今年(2021年)他再畫了一幅遙望八仙嶺的油畫,坐在2011年時同樣的馬鞍山碼頭岸邊,畫中黃進曦坐在沙灘左下角畫畫,旁邊有一班學生坐成一圈玩樂,「當時是2018年的事,那次還有班學生坐在旁邊好開心地玩truth or dare。我畫回這個情景則是今年,因為我回憶起那次已經是久違地不用戴口罩、好自由可以四圍去,旁邊還有這班好開心的學生。我回憶起這一個情景,所以就畫下它。」

《Truth or dare》,黃進曦,2021年

藝術家facebook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paintingsbystephenwongchunhei

© 除了特別註明外,所有照片版權均屬藝術家所擁有

[1] p3, From A Distance - Stephen Wong,https://issuu.com/galerieoraora/docs/stephenwong_fromadistance_090711

[2]p2, From A Distance - Stephen Wong,https://issuu.com/galerieoraora/docs/stephenwong_fromadistance_090711

[3]https://www.ora-ora.com/zh/exhibitions/23/?_preview_uid=0926b69a7a344b66a0dbefe49c2be6d5

[4]帶本小畫簿出街 2015/7,黃進曦,medium.com,
https://medium.com/@gooclass2015/%E5%B8%B6%E6%9C%AC%E5%B0%8F%E7%95%AB%E7%B0%BF%E5%87%BA%E8%A1%97-%E6%96%87-%E9%BB%83%E9%80%B2%E6%9B%A6-abce525e231

[5]【見山】facebook活動頁,貘記Makee,2015年5月23日,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055241441157210/?ref=newsfeed

[6]跟黃進曦眈天望地 遊香港山水觀天賞雲,立場新聞,2018年7月31日,
https://www.thestandnews.com/art/%E8%B7%9F%E9%BB%83%E9%80%B2%E6%9B%A6%E7%9C%88%E5%A4%A9%E6%9C%9B%E5%9C%B0-%E9%81%8A%E9%A6%99%E6%B8%AF%E5%B1%B1%E6%B0%B4%E8%A7%80%E5%A4%A9%E8%B3%9E%E9%9B%B2

[7]【2021亞洲最具影響力人士】文化領域百大名單出爐,Tatler Hong Kong,2021年3月16日,
https://www.tatlerasia.com/the-scene/people-parties/asia-most-influential-the-culture-list

[8]明報,《Ways of Seeing:風景畫家遇上漫畫家 城裏烽火蔓延城外》,2019年9月22日,
https://today.line.me/hk/v2/article/5R55yV